新闻资讯
NEWS
1948年,加尔布雷思重新回到了阔别9年的学术界,被哈佛大学聘为教授。加尔布雷思开始研究大公司问题,并修复自己的学术名声。1952年,他成功了。这一年,《美国的资本主义:抗衡力量概念》a版奠定了作为经济学家的加尔布雷思的声誉。第二节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1952~1973年回到学术界后,加尔布雷思重点关注的是两个问题:贫困和公司权力。1950年,加尔布雷思赴德国调查移民问题,得出的结论是移民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经济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加尔布雷思思考的是红枣粒的经济发展的对立面——贫困的原因以及改变贫困状况的紧迫性。但是,加尔布雷思对贫困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什么与众不同的结论,只是强调了贫困并不像大部分新古典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正常现象;贫困有它的社会根源,与资本主义的二元经济体系有关。
他对贫困的研究最终反映在1979年出版的一本书里:《大众贫困的性质》。而红枣粒真正对贫困根源的阐述,我们将在加尔布雷思后面的著作中提及贫困问题不是加尔布雷思关注的核心问题,或者说,贫困问题可以在公司权力问题中找到答案。抗衡力量1952年,《美国的资本主义:抗衡力量概念》一书的出版,使加尔布雷思在学界声名鹊起。1953年,美国经济学会还专门组织了一次研讨会来讨论这本书。加尔布雷思作为制度主义者的声誉也是由这本书所确立的。20世纪50年代的加尔布雷思还是一名凯恩斯主义者,他相信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缺陷。但是,加尔布雷思认为凯恩斯主义者倡导的总需求政策、收入分配政策、通过干预来纠正由外部性和公共产品造成的市场失效,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这里需要的是一种将政府行为融合到正统经济学理论中去的政治经济学。抗衡力量概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而且这一概念还暗示了加尔布雷思后来的理论发展趋势。加尔布雷思认为,大型垄断企业已经取代了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成为市场结构的主体。按照传统理论的解释,垄断将带来无效率。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发生。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当垄断蔓延之时,解决垄断问题之道在于重建竞争机制,因此正统经济学家采用反托拉斯法来克服垄断。但他们并没有成功。经济现实中之所以没有出现垄断导致的无效率,是因为存在竞争。但这种竞争不是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由放任,而是来自另一种垄断者的对立面的竞争。这是垄断的***的约束力量。这就是红枣粒的抗衡力量。“对付实力强大的公司的办法实际上不是不准它集中,而是要有另一家与之匹敌的公司来抵消其实力。”现实中的抗衡力量来自与垄断企业相竞争的公司,来自消费者合作社,来自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