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通过以上的论述,红枣圈在这里我们需要引出一个新概念一解欲体那么,什么是解欲体呢?所谓解欲体是指有助于促成欲体解脱欲望的一切外界实体;对应的,我们同时也引出另一个新概念—增欲体所谓增欲体是指有助于促成欲体欲望形成的一切外界实体。很明显,不同性质的增欲体能够导致不同性质的欲望产生,不同性质的欲望需要不同性质的解欲体获得解脱,任何解欲体、增欲体都是针对与之相对应的特定欲望而言的。欲望是增欲体导致的产物;解欲体是欲望需求的对象。当欲望不存在或消失时,解欲体的功效也随之丧失。
若此时外界仍继续强行对人施加解欲体,则解欲体将可能变成增欲体。一种欲望的消失将伴随着另一种欲望的产生。因此从欲学角度,我们可以给物质的内涵赋予新的含义,所谓物质是指可使人的欲望状态发生改变的客观实在(包括有形的、无形的)。具体来说物质可分为两个部分:解欲体、增欲体。解欲体和增欲体在不同的环境下,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则往往更多地体现为某一欲特征,如粮食、水,更多地体现为解欲体,而垃圾、污水,则更多地体现为增欲体。因此一般地,我们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往往可将某一类物质视为解欲体,而另一类则视为增欲体。对于没有特指的红枣圈,我们既可称之为解欲体,也可称之为增欲体,或用解(增)欲体表示。那么,我们如何衡量惧害欲的大小呢?以饮食为例,我们知道一个吃了1/4饱的人所具有的摆脱饥饿的欲望肯定大于吃了1/2饱的人。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决定一个人饥饿程度的大小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这个人胃口的大小,另一个是这个人胃口剩余空间的大小。我们还发现,一个人胃口里的剩余空间越大,他的饥饿程度也就越大。当红枣圈在这个人胃口里剩余空间恰好刚刚等于零时,这个人的饥饿欲也就恰好刚刚消失,此时该人的饥饿惧害欲恰好也为零。若该人继续进食,使得胃内食物所占的空间大于胃口本身所具有的空间时,此时该人饥饿欲消失后过饱欲则随之产生。很明显,一个人的饥饿欲(过饱欲)的大小与这个人胃口剩余空间的大小成正比;与胃口的大小成反比。故此,我们用一个人胃口剩余(或超额)空间的大小与胃口大小的比值作为衡量饥饿欲(过饱欲)的大小。我们把胃口恰好所能承载的解(增)欲体的数量(此时胃口里剩余空间恰好等于零)称为该人饥饿欲(过饱欲)的解(增)欲体的标准量,简称解(增)欲体标准量;胃内实际存在的解(增)欲体的净数量称之为该人饥饿欲(过饱欲)的解(增)欲体的实用量,简称解(增)欲体实用量。